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准则:细化规范,提升审计质量
财政部近日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以下简称《独立性准则》),将于2025年7月1日起施行。该准则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监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预示着审计行业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
《独立性准则》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近年来注册会计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以及社会各界对审计独立性日益增长的关注。2020年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2020)》为提升行业道德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更严格的国际准则,对独立性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此次将独立性要求单独成则,并上升至财政部行政规范性文件层面,体现了监管部门对维护审计独立性、提升审计质量的决心,也赋予了该准则更高的权威性和强制力。
该准则共16章152条,内容涵盖了审计实务中各种可能影响独立性的场景,可谓细致入微。它不仅包含原则性条款,也针对具体问题给出详尽的规范,例如,明确禁止会计师事务所代编财务报表,禁止或有收费,并对审计收费的各种情形作出明确规定,避免因提供其他服务而影响审计收费,杜绝收费过度依赖个别审计客户等现象。此外,准则还特别强调了对公众利益实体审计的收费透明度,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治理层充分沟通,从而更好地发挥治理层在维护独立性方面的作用。
《独立性准则》在借鉴国际准则的基础上,也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在某些条款上甚至更为严格。例如,对近亲属范围的界定更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对篇章结构的调整也更符合中国语言习惯。这种“中国化”的处理,确保了准则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院长李百兴教授认为,《独立性准则》为注册会计师如何保持独立性提供了更明确的判断标准,有助于解决以往审计工作中独立性不足的问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该准则的发布实施是强化独立性要求、提升审计质量的重大举措,是行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准则的有效实施也依赖于监管部门的严格执行和监督,需要相关机构统一监管标准,加强信息共享,提升监管效率和效果,共同维护审计行业的良好秩序,增强公众对审计报告的信任。
未来,随着《独立性准则》的全面施行,相信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立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审计质量也将得到显著提升,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可靠的保障。这不仅是审计行业自身的进步,更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