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狂潮之下,谁在裸泳?
存储芯片市场:狂潮之下,谁在裸泳?
最近存储芯片市场热闹得像菜市场,各路消息满天飞,什么“闪迪全线涨价10%”、“AI引爆HBM需求暴涨30%”,听起来像是在搞促销。不过,仔细扒一扒这些消息,你会发现这水很深。和讯投顾王国林梳理了几个方向的龙头企业,但记住,这只是科普,不是推荐,别傻乎乎地跟着买。
芯片设计:国产突围,真金还是镀金?
首先说说芯片设计。兆易创新(603986)确实有点东西,号称国产存储芯片的技术天花板,NOR Flash市场占有率也排得上号。特斯拉车机用它家的芯片,这倒不假。最新财报说AI服务器内存订单暴增200%,这数据嘛,听听就好,别太当真。AI是热点,谁都想蹭一蹭。北京君正(300223)也一样,说自己是汽车存储的中国新势力,市占率碾压国内同行。每三辆智能汽车就有一辆用它家的数据仓库?这个数据来源在哪?有没有第三方机构验证过? 韦尔股份(603501)? 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双赛道通吃?这些词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情况可能远没有那么乐观。
东芯股份更有意思,号称“价格杀手”,专攻U盘、智能手表这些利基市场。成本比国际大厂低30%?这确实是优势,但低成本背后是什么?技术积累够不够?产品质量能不能保证?靠着国产替代政策,硬生生从三星手里抢下15%的物联网存储份额,这听起来很提气,但政策红利能吃多久? 别忘了,三星也不是吃素的。
封测:卡位战,谁是真正的赢家?
再来看封测。深科技(000021)作为“内存封测国家队”,全球硬盘磁头市占率25%,华为长江存储的御用封装厂,这些光环确实很耀眼。HBM封装产线已试产,直接卡位AI算力最紧缺环节,这听起来很厉害。但HBM封装的技术门槛有多高?良品率怎么样?成本控制得如何?这些问题才是关键。没有深科技的技术,国产存储芯片就出不了厂?这种说法有点夸张,国内还有其他封测厂商,只是深科技的优势比较明显而已。
模组:品牌突围,道阻且长
模组方面,江波龙在消费电子市场做得不错,嵌入式存储模组横扫手机、PC市场,雷克沙品牌也杀入了全球Top5。但消费电子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压缩。企业级存储收入2.91亿,第三季度环比再增15%,这数据看起来不错,但企业级市场对产品性能、稳定性的要求更高,江波龙能否满足这些要求?百维存储号称是“高端存储的破壁者”,国内唯一打通芯片设计、封测、模组全链条的企业。华为数据中心、小米旗舰机背后全是它的身影?这种说法有些含糊,到底提供了多少份额?技术含量有多高?别人涨库存他涨订单,技术护城河的力量?这种说法过于乐观,技术护城河不是一天建成的,需要长期投入和积累。德明利号称闪存储控的隐形冠军,固态硬盘主控芯片市占率冲进全球前5,AI服务器订单排到2026年。主控芯片的技术含量很高,德明利能做到全球前5,确实值得肯定。研发投入翻倍,专攻200层以上3D NAND技术,这表明德明利在积极追赶国际领先水平。但200层以上3D NAND技术的研发难度非常大,德明利能否成功,还有待观察。
潜力黑马:国产替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最后说说华海诚科,号称“封测材料的国产之光”,高端芯片封装胶膜打破日本垄断,良品率追平日本信越化学。这确实是一大进步,也说明国产材料在逐步崛起。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的指定供应商,卡脖子环节突围先锋。但高端芯片封装胶膜的市场规模有多大?华海诚科的产能和市场份额如何?卡脖子环节突围先锋,这口号喊得响亮,但实际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检验。
总而言之,存储芯片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变革,AI的兴起、国产替代的浪潮,都给国内企业带来了机遇。但机遇也伴随着挑战,技术积累、产品质量、市场竞争,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别光听概念和口号,多了解一些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