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争夺战:谁是韭菜,谁是镰刀?
公司入股:股份这潭水,深着呢!
股份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张纸,但这张纸值多少钱,可就大有讲究了。公司入股,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自己能占多少“肉”,这“肉”怎么分,门道可深了。别以为按出资比例算就万事大吉,这里面的坑,不小心就得栽进去。
出资比例:看似公平,实则暗藏玄机
按出资比例来算股份,听起来最简单粗暴,谁投的钱多,谁占的股份就多。这种算法,在公司刚起步的时候,或者股东之间关系比较铁的时候,还算凑合。但如果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引入了新的投资者,这种算法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举个例子,A 股东早期投入 30 万,占 30% 的股份,后来公司发展起来了,B 股东投入 100 万,也只占 10% 的股份,A 股东可能心里就不平衡了,觉得当初自己“慧眼识珠”,现在凭什么被稀释得这么厉害?
而且,出资比例算法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时间。早期的 30 万和后来的 100 万,价值能一样吗?早期投入风险高,回报也应该更高才对。所以,单纯按出资比例计算,往往会造成早期股东的利益受损。
技术入股:价值几何,谁说了算?
现在很多创业公司都喜欢搞技术入股,创始人或者核心团队成员,拿自己的技术或者知识产权来抵股份。这种做法看起来很时髦,但实际上操作起来问题多多。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到底值多少钱?谁来评估?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评估不准确,或者技术本身的市场前景不好,那所谓的“技术股”就成了空头支票。更可怕的是,有些创始人或者团队成员,把一些过时的、或者根本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拿来入股,忽悠投资人,最后坑的还是公司和股东。
我见过一个案例,一家公司创始人号称自己有一项“颠覆性”的技术,能彻底改变某个行业。结果投资人砸了几百万进去,才发现这项技术根本不成熟,离实际应用还差十万八千里。最后,公司倒闭,投资人血本无归,创始人也背上了骗子的骂名。
协商确定:漫天要价,落地还钱
协商确定股份比例,是最灵活,也是最考验人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完全靠股东之间的谈判和博弈。大家坐下来,各自摆出自己的筹码,互相试探底线,最终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比如股东的资源、能力、经验、人脉等等。但缺点也很明显:主观性太强,容易出现不公平的情况。如果股东之间的谈判能力不对等,或者信息不对称,就很容易造成一方吃亏,另一方占便宜。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几个合伙人一起创业,大家都是朋友,一开始也没太在意股份比例。结果公司发展起来之后,矛盾就爆发了。其中一个合伙人觉得自己贡献最大,要求增加股份,其他合伙人不同意,大家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公司也散伙了。
别迷信估值模型,常识更重要!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估值模型,比如 DCF 模型、相对估值法等等。这些模型看起来很专业,但实际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估值模型再精确,也只是一个工具,最终的决策还是要靠人来做。
很多投资人或者创业者,过度迷信估值模型,反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常识。比如,一家公司号称自己是“独角兽”,估值几十亿,但实际上产品根本卖不出去,用户体验也很差。这种公司,就算估值再高,也是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崩塌。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