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年报惊天内幕:暴涨神话,全是假象?

author 阅读:16 2025-04-10 03:09:25 评论:0

上市险企年报解读:一场迟到的狂欢与潜藏的隐忧

看着那些个上市险企的年报,表面上金光闪闪,总投资收益蹭蹭往上涨,动辄百分之百的增幅,仿佛一夜之间,保险公司都成了点石成金的炼金术士。但仔细一琢磨,这哪是什么真金白银的增长,分明是会计账本上的一场数字游戏!

去年股市稍有回暖,险资们赶紧把自家股票资产往上调一调,再把那些“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好好润色一番,账面上的利润就立刻变得喜人。说白了,就是把未来的钱挪到今天来花,寅吃卯粮的把戏,玩得那叫一个炉火纯青。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毕竟,在长期低利率的大环境下,保险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保费收入增长乏力,投资收益又上不去,为了给股东一个交代,只能在财务报表上动动脑筋。但这就像是饮鸩止渴,短期内能缓解燃眉之急,长期来看,却会积重难返,后患无穷。

账面繁荣:总投资收益暴涨背后的会计游戏

这总投资收益的暴涨,与其说是险资们投资有方,不如说是钻了会计准则的空子。你看看,新华保险增幅最快,高达251.6%!这数字背后,有多少是真刀真枪赚来的,又有多少是靠着调整会计科目变出来的?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谁在粉饰太平?不同口径下的收益率迷雾

各家险企计算投资收益率的口径五花八门,简直就是一场“我说你猜”的游戏。平安和太保遮遮掩掩,把那些“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给剔除了,美其名曰“相对保守”。呸!说白了,就是不想让别人看到真实的收益情况,生怕露了怯。

新华保险倒是不遮掩,把所有能算的都算进去,恨不得把每一分钱的收益都放大十倍。这种做法,当然能让报表更好看,但同时也掩盖了风险。一旦市场出现波动,这些靠着公允价值变动堆砌起来的利润,就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瞬间消失。

利率下行:糖衣炮弹还是慢性毒药?

利率下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绝对是个坏消息。一方面,利息收入减少,直接影响净投资收益率;另一方面,虽然债券市值会因为利率下降而上涨,但这种上涨只是账面上的,一旦利率反弹,这些利润就会立刻蒸发。

更可怕的是,低利率环境会迫使保险公司去寻找更高收益的投资标的,比如股票、另类投资等等。这些投资的风险远高于债券,一旦出现亏损,就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冲击。所以说,利率下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就像是一颗裹着糖衣的炮弹,吃下去的时候甜滋滋的,但最终却会要了你的命。

押宝股市:一场豪赌还是理性选择?

在低利率的泥潭里挣扎,险资们把目光投向了股市,这似乎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1.43万亿的股票资产,同比增长35%,这数字背后,藏着险资们的野心,也藏着他们的无奈。

1. 4万亿股票资产:险资的底气与焦虑

股市的诱惑在于,它有可能带来超额的收益,让险资们摆脱低利率的困境。但股市的风险也同样巨大,一次股灾,就可能让险资们多年的努力化为乌有。更何况,A股的尿性大家都懂,政策市、消息市,散户市,充满了不确定性。险资们拿着老百姓的保命钱,在这样的市场里豪赌,真的合适吗?

当然,险资们也有自己的底气。他们资金量大,可以长期投资,穿越牛熊。他们还可以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但是,这些都只是理论上的。在实际操作中,险资们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监管的限制、投资团队的能力、市场的情绪等等。一旦决策失误,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FVOCI:险资的左口袋与右口袋

年报里,各家险企都提到了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提升。这又是险资们玩的一个小花招。

FVOCI就像是险资的左口袋,而FVTPL(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就像是他们的右口袋。把股票放到FVOCI里,虽然也能享受股价上涨带来的收益,但这些收益并不会立刻计入当期利润,而是会放到“其他综合收益”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平滑利润波动,让报表更好看。

但是,FVOCI也有限制。一旦股票出现亏损,这些亏损也会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从而减少净资产。更重要的是,FVOCI里的股票,流动性较差,很难在短期内变现。所以说,把股票放到FVOCI里,就像是把钱存进了定期存款,虽然安全,但也失去了灵活性。

结构性机会:画饼充饥还是战略布局?

险资们嘴里念叨着“结构性机会”,听起来很专业,很高大上,但说白了,还不是想在股市里捞点油水? 所谓的“结构性机会”,到底是真的存在,还是险资们为了给自己壮胆而编造出来的?

险企的算盘:高股息、科技股与新质生产力

平安的谢永林说,要加大股票配置,坚持高分红和成长性板块均衡配置,还要密切关注科技板块。人保的管理层也说,要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把握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投资机遇。

这些话,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套路。高股息的股票,虽然分红稳定,但增长潜力有限;科技股虽然想象空间大,但风险也极高;至于“新质生产力”,更是个模糊的概念,谁也说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

险资们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想给自己找个理由,证明他们投资股市是理性的,是符合国家战略的。但实际上,他们心里打的什么算盘,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港股银行股:价值洼地还是流动性陷阱?

平安去年底增持了不少港股银行股,谢永林解释说,国有大行有稳健的经营基本面,且有低波动、高分红、低估值特点。这话说得没错,但港股银行股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流动性差。

港股市场本身就比较冷清,银行股更是乏人问津。平安买入这么多港股银行股,固然可以享受稳定的分红,但一旦想卖出,恐怕很难找到接盘侠。到时候,这些银行股就会变成烫手的山芋,想扔都扔不掉。

港股銀行股

展望2025:险资的未来之路在何方?

2025年,险资们将何去何从? 利率还会继续下行吗? 股市还会继续震荡吗? 监管还会继续收紧吗? 面对这些不确定性,险资们又该如何应对?

哑铃型配置:防守反击还是固步自封?

太保的苏罡说,要持续落实精细化的哑铃型资产配置策略,一方面加强长期利率债的配置,另一方面增加权益资产配置以及未上市股权等另类投资配置。

所谓的“哑铃型配置”,就是把大部分资金配置到低风险的资产上(比如债券),再把小部分资金配置到高风险的资产上(比如股票和另类投资)。这种配置方式,既能保证收益的稳定性,又能博取超额的收益。

但问题在于,在低利率环境下,债券的收益率已经很低了,靠债券根本无法跑赢通货膨胀。而股票和另类投资的风险又很高,一旦出现亏损,就会侵蚀债券带来的收益。所以说,“哑铃型配置”看似稳健,实则保守,很难让险资们获得理想的回报。

人工智能:下一个风口还是下一个泡沫?

太保的余荣权说,2025年除了坚持传统的股息价值策略,也会增加成长性的方向,总体来看,在科技、消费、资源这些传统领域之外,会增加人工智能相关方面的投入。

人工智能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炒概念的阶段,很多公司都是空有其表,并没有真正的盈利能力。险资们如果盲目跟风,投资人工智能,很有可能会掉进一个巨大的陷阱。

人工智能泡沫

更何况,险资们对科技行业的了解并不深入,很难判断哪些公司是真正有价值的,哪些公司是纯粹的骗子。所以说,险资们投资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战略布局,不如说是投机取巧,很有可能会血本无归。 险资的未来之路,注定充满挑战。他们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平衡,在保守和激进之间做出选择。这不仅考验着他们的智慧,也考验着他们的勇气。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