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国图书倾销非洲?拉巴特书展文化输出引争议

author 阅读:39 2025-04-22 10:00:40 评论:0

当“世界图书之都”遇上中国文化: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输出?

拉巴特书展:非洲文化交流的舞台,还是中国图书的倾销地?

第30届拉巴特国际书展在摩洛哥的盛大开幕,的确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些许“文化”的气息。然而,细细品味官方宣传中“非洲地区最重要的书展之一”的说法,总觉得有些刺耳。重要的是,谁来定义“重要”?是参与机构的数量?是展销图书的码洋?还是真正触动人心的文化交流?

且不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拉巴特“世界图书之都”称号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运作和利益博弈,单就这次书展本身而言,就充满了值得玩味的细节。摩洛哥青年、文化和新闻部作为组织者,其角色更像是为这场文化“盛宴”搭建舞台的东道主,而真正的主角,似乎是中国代表团。

“创新参展模式”?说白了,就是京东图书和人民天舟(北京)出版有限公司牵头,带着一众中国出版社来“讲好中非友好故事”。问题是,这故事究竟是谁想听?又是以什么姿态来讲?是平等对话,还是高高在上的文化布道?我们真的了解非洲人民的文化需求吗?还是仅仅把书展当成了一个倾销中国图书、展示“软实力”的平台?

我忍不住要质疑,这种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文化推广,是不是带着某种“文化殖民”的味道?表面上是“人文交流”,实则是精心包装的文化输出。我们热衷于向非洲推销“中国故事”,却鲜少关注非洲本土的声音。这种单向度的信息流动,真的能促进中非之间的相互理解吗?还是仅仅加深了彼此的刻板印象?

京东图书的“文化献礼”:经典与流行的错位?

四大名著:文化精粹,还是陈旧的符号?

京东图书此次带来的“文化大礼包”中,《四大名著珍藏版套装》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它们被冠以“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中国文学最高成就”、“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等光环,仿佛只要摆在那里,就能自动散发出五千年文明的光辉。

然而,我对此深表怀疑。且不说《四大名著》的内容是否真的适合所有文化背景的读者,单就其“珍藏版”的包装,就充满了浓浓的商业气息。精美的装帧、高昂的价格,与其说是为了传播文化,不如说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收藏癖。更何况,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真的会对这些古老的经典感兴趣吗?还是仅仅将它们视为一种遥远的、与现实脱节的符号?

将《四大名著》摆在书展的显眼位置,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向西方世界展示“我们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姿态。但这种姿态,是否真的能打动非洲人民的心?还是仅仅让他们觉得,中国文化是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

《哪吒》的文化逆袭:动漫能否承担文化输出的重任?

与《四大名著》的“经典”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吒》系列图书的意外走红。这部原本定位为中国本土市场的动漫作品,竟然在非洲“圈粉”无数,着实令人惊讶。

《哪吒》的成功,或许说明了一种新的文化输出模式的可能性。相比于那些充满说教意味的“文化精品”,更贴近年轻人喜好的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更容易跨越文化差异,引起共鸣。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真的希望用动漫来代表中国文化吗?《哪吒》的故事,毕竟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切面,甚至是一个被过度商业化的切面。如果我们将文化输出的重任完全寄托于动漫,是否会陷入“娱乐至死”的陷阱?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在追求文化输出的效率和效果的同时,如何保证其质量和深度?

《这里是中国》:壮丽山河,能否掩盖发展中的阵痛?

《这里是中国》系列图书,以其精美的摄影和宏大的叙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壮丽的山河和辉煌的建设成就。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能够让读者在视觉享受的同时,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然而,这种“只展示好的一面”的做法,是否过于片面?中国的快速发展,固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伴随着诸多问题: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社会不公……这些问题,在《这里是中国》中却鲜有提及。

我并非主张我们应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阴暗面”,而是认为,真正的文化交流,应该是建立在真实、全面的信息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只展示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掩盖发展中的阵痛,那么这种文化输出,就难免显得虚伪和苍白。

绿茶与文化:舌尖上的中国,能否深入非洲人民的心?

京东图书此次书展,不仅带来了纸质书籍,还别出心裁地引入了绿茶品牌。试图通过“品味中国茶”活动,拉近与非洲读者的距离。摩洛哥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茶进口国,这无疑是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让读者在书香墨韵中,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听起来似乎很美好。

但我始终认为,饮食文化与书籍的融合,并非简单的“1+1=2”。茶,作为一种饮品,固然能传递一定的文化信息,但它所能触及的,仅仅是感官层面。真正的文化交流,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更何况,茶叶本身也存在着文化差异。中国绿茶的清淡口感,是否符合非洲人民的口味?他们对茶叶的理解,是否与我们相同?如果仅仅是让他们尝一尝,而没有深入讲解其历史、工艺和文化内涵,那么这种“品味”,就难免流于形式,成为一种廉价的文化符号。

将绿茶引入书展,或许能够吸引一些眼球,但它能否真正深入非洲人民的心,让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此,我持保留态度。毕竟,文化交流不是一场简单的味蕾体验,它需要更多的耐心、诚意和智慧。

京东图书的全球野心:文化供应链,还是新殖民主义的变种?

文化交流,还是单向输出?谁来定义“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京东图书依托其强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和跨境物流服务,试图构建一个以图书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体系,并计划将更多优秀的中文作品推向非洲乃至全球。这无疑展现了其在全球文化市场上的雄心壮志。

然而,我对此却感到一丝不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固然是大势所趋,但我们必须警惕文化霸权的出现。如果仅仅依靠资本的力量,单方面地向其他国家输出我们的文化产品,而忽视了当地的文化需求和本土声音,那么这种“文化交流”,就很容易演变成一种新的文化殖民主义。

京东图书声称要让世界透过书香感知“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但问题是,谁来定义“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由中国的出版机构、电商平台,还是由非洲的读者?如果我们仅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中国的形象,而忽略了其他文化的视角,那么这种“真实”,就难免带有偏见和扭曲。

更令人担忧的是,京东图书的文化供应链,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文化产品的同质化。为了追求销量和利润,出版机构可能会倾向于生产那些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的、缺乏创新性和深度的作品。这将导致文化的多样性受到损害,最终扼杀文化的创造力。

因此,在构建全球文化供应链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和平等。我们应该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而不是试图用一种文化去取代另一种文化。只有这样,文化交流才能真正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中非友谊的“书香”:一带一路的文化注脚,还是地缘政治的工具?

将拉巴特书展与“一带一路”倡议联系起来,无疑是官方宣传的惯用伎俩。仿佛只要打上“一带一路”的标签,任何活动都变得意义非凡。这次书展被解读为“贯彻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成果,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实践”。这种宏大叙事,听起来振奋人心,但却掩盖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非友谊,历史悠久,情谊深厚。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中非友谊也难免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固然旨在促进共同发展,但也常常被西方国家视为中国扩大影响力的工具。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也难免带有政治色彩。我们向非洲输出文化产品,固然可以增进相互了解,但也可能被视为一种“软实力”的展示,一种争夺话语权的手段。

因此,在推动中非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尊重非洲的文化和人民,而不是将文化交流视为一种地缘政治的工具。只有这样,中非友谊才能真正穿越时空,跨越山海,薪火相传。否则,所谓的“书香”,最终只会变成一种虚伪的政治宣传。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